2012年5月13日

[小札] 紅淡山、基隆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初探


紅淡山眺望基隆港區。


前陣子MIT台灣誌走訪基隆一帶,拜訪了紅淡山以及基隆嶼,這才發現基隆的郊山地區有如此豐富的文史。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一週後與幾個朋友前往基隆紅淡山地區一探究竟。


距離紅淡山最近的台鐵車站是三坑。在這裡下車之後先別急著往東走,三坑車站的西側有一條古蹟巷(龍安街198巷4弄),在弄口的平房之上可以看見「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及「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兩座石碑。根據弄口的解說碑,往前還可以看見其他的日治時期遺物,如招魂碑、日軍少尉碑等,不過因為太早到訪寺廟沒開,加上地形不熟稔,使得這次能看到的東西相當有限。



三坑車站。十足的通勤車站。



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



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


離開三坑站後便前往寶明寺。寶明寺主奉釋迦牟尼,周圍清幽,是讓人很放鬆自適的地方。寶明寺也算是紅淡山西側的登山口的必經寺廟,每到假日上山的人也不少。在寶明寺後方有兩座石觀音,屬西國三十三所系統,分別是第13番以及第30番,保存狀況都算非常良好。記得先前在觀音山附近也有探訪過五股成州一帶的西國三十三系統,而此行發現有另外一套西國三十三所系統相當令人驚奇。同時因為遇見這兩座石觀音像,這次的行程額外多了一項任務,那便是找尋石佛。



山道旁的寶明寺碑文。



大台北地區難得一見的寺院山門。



寶明寺主體,奉釋迦摩尼佛。



第三十番石佛。



第十三番石佛。


看完兩座石觀音後,眾人退回寶明寺並循步道登山。在登山步道旁可以發現一座頗為特殊的涼亭,對面掛著「注意腳下幼蟲」。是的,這正是台灣洒灰蝶的幼蟲,牠們以涼亭周圍的無患子嫩葉為食,隨後越過步道爬到涼亭結蛹孵化。不過這次來的時間太晚,當地的志工大哥說最後一隻台灣洒灰蝶已經在幾天前孵化飛走,幼蟲季也結束,只能說明年請早囉。



注意腳下幼蟲。


續行不久,便可以發現扶輪社觀景台。天氣好時,登上觀景台可以看到「五基」,即基隆山、基隆河、基隆市、基隆港及基隆嶼。今天的透空度不是很好,所以看不到基隆嶼,基隆山也是濛濛見其山影而已,有點小可惜。走下觀景台後,續往東一段可以到達紅淡山基點,為一三等三角點。不過這裡的展望倒是沒有觀景台佳。



可見公路(八堵隧道)、鐵路(竹子嶺隧道)的隧道。



登上紅淡山會前經過一平緩草叢,據聞為劉銘傳舊時紮營地,真實性待查。



紅淡山基點。


成功登上紅淡山後,眾人便從劉銘傳路下山找尋傳說中的石佛。根據資料,在劉銘傳路上的蓮法寺有第四、五、八番三尊石佛,實際抵達後,這石佛也佇立在外頭,相當易尋。此外,在信二路上的極樂寺也有第三番石佛,這尊後來也順利找到。順帶一提,在極樂寺附近的基隆忠烈祠也值得一看,這座忠烈祠正是以前的基隆神社舊址,裡面也有一座石燈籠,應是當時的神社遺物。



劉銘傳路。感覺用滑板下去比較快 XDD



蓮法寺內的第四、五、八番石佛。



極樂寺外的第三番。



當時基隆神社的參拜階梯。



舊時基隆神社的遺物。



昭和果然被抹掉...


市區能找的石佛都看盡後,由於其他石佛距離市區遠,其他點就由下巴開車來前往。第一站是基隆西國三十三所系統的本營,靈泉禪寺。日治時期的靈泉禪寺與台北五股凌雲禪寺、苗栗大湖法雲寺、高雄阿蓮超峰寺合稱為臺灣四大道場,在當時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第一眼看到靈泉禪寺其實有點失望,因為禪寺外觀相當新穎,感覺不太像是百年古剎。不過進到寺廟之後,發現廟中還有廟,舊時的木造寺廟仍在,寺廟內外更有當時的知名人士的題名,如基隆顏家、霧峰林家,相當令人驚艷。



霧峰林家的獻燈。



南無阿彌陀佛石碑。



相當肅穆的第33番石佛。


在靈泉禪寺寺院內可以發現相當肅穆的第33番石佛。不過根據資料,此地共有第31、32、33番三尊石佛,奇妙的是另外兩尊怎樣就是找不到。由於不太甘願這麼遠一趟才看到一尊石佛,後來我們便向寺方求助。原以為寺方應該是大致指個方向讓我們去尋找,結果令人驚喜的是有一位師父願意帶我們去看。只見師父打開平時寫著「請勿進入」的舊大雄寶殿,穿越內殿來到後方,這才發現第31番原來被安置在這裡(只能說這裡沒有寺方的人帶根本進不來,太暗黑了)。至於第32番,師父則是說該地雜草叢生,不適合前往。我想或許這要等待下次的機緣吧。



位於舊大雄寶殿的第31番石佛。


離開靈泉禪寺,往基隆市區方向會遇到一石碑,上頭書寫著「基隆月眉山靈泉寺道點」,這一座石碑也暗示著此處為以前參拜靈泉禪寺的起點。在道點石碑附近有一處公寓,內有一寺,名「慈淨寺」,這裡供奉著第29番的石佛。另外,市區外圍的明月寺內也有一尊塗滿金色的石佛,為第25番。



道點石碑。



慈淨寺內的第29番石佛。


比較特別的是,除了港東之外,港西竟也有石佛分布。在仙洞巖外頭還存有石佛的基座,入內一看,果真具有第九、十番兩尊石佛。其實不僅僅是石佛,仙洞巖本身就是一處相當有趣的地方。由地質角度來看,此處本為一海蝕洞,當相對海平面下降後,人開始進入並帶來的文化史蹟。這裡除了留有舊時的文人墨寶外,在另一側潮濕的壁面正對應著誰誰誰到此一遊,對照之下相當的微妙。



位於仙洞巖的第九番。



位於仙洞巖的第十番。



仙洞巖內的神祕文字。


總結一下,此次行程除了登上小百岳之一的紅淡山外,最大的收穫便是找尋到基隆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的石佛,分別發現了第三、四、五、八、九、十、十三、二十五、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番,共十二尊的石佛。可以確定的是,北台灣至少有兩套西國三十三所石觀音,而基隆地區的石觀音們經過時代變遷,散落在大大小小的寺廟之中,這點倒是跟觀音山群的石觀音很不同。祂們有些被裝飾的富麗堂皇,穿金戴銀好不威風;有些依舊古樸,碑面上寫著當時日本所對應的佛寺。有些安靜座落在山間的小寺廟,有些在熙來人往的路旁,有些在潮濕的洞穴,有些在荒煙蔓草之中。


想打聽祂們眼中的滄海桑田,但能不能找到這些石佛是要看機運的。套句靈泉禪寺師父語帶玄機的話語:「那就要看這件事情有沒有因緣。」總希望未來我也有那樣的因緣能去尋找剩餘石佛,好好的為祂們記錄眼中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