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6日

[諾特] 018 - 北縣三峽鎮


三峽鎮公所。


本來以為開上高速公路的公車會讓我更快到達三峽,結果這班車反到是在台北大學繞了很久。以前我聽過在台北大學念書的朋友,他們戲稱台北大學可謂是「北大荒」,今日所見,完全不假。想說來三峽吸一口名為「小鎮風情」的空氣,反倒是吸了一肚子的塵土飛揚。


下了公車,我便抓了點方向感轉了個方向到鎮公所去了。三峽鎮公所很大,建築形式有點像是希臘式的建築(喔,我沒念過建築所以錯了快點鞭我,這樣我才會學到更多)!非常的大,然後大,還是大!用廣角端加上退到不能退,還是拍不下全部。出了鎮公所,對面就是三峽鎮的歷史文物館。在微笑護照雖然有寫這章點,但我進去之後的最大發現是--完全沒人。整個就是放空城。因此我就走向了三角湧老街,也就是三峽老街。



歷史文物館。



三峽老街入口。



老街一景。


為什麼三峽古名叫三角湧呢?當大漢溪自桃園大溪流至三峽區域時,便在此地和三峽溪、橫溪會合,於是在此波濤洶湧,當地就被稱為「三角湧」。日本大正九年(1920年)提倡地名簡化,故將才有「三峽」這個名字。今天的三峽老街很安靜,幾乎可以說是沒啥人。走沒幾步路,即意外發現了三峽老街中的廟宇,興隆宮。這間興隆宮主要是拜媽祖的廟宇,當時是先有興隆宮,附近才開始有老街的群落。老街的發展也很有趣,由於廟的左邊屬「龍位」,因此,居民經商不大敢佔用,廟的兩側就形成不對稱的發展。



中心信仰興隆宮。


這間外表用鐵架搭成的廟宇感覺沒什麼,但以前這裡卻曾是先民抗日的基地。話說馬關條約確定之後,台灣人紛紛集結反抗日軍。由於三峽的位置特殊,於是當地人聯合了大嵙崁(大溪)、土城庄(土城)、風櫃店(樹林)、鶯歌石(鶯歌)等地,在日軍進入海山(板橋、土城交界)給予痛擊。當時,三峽最大的基地就是興隆宮。由於這樣的策劃,確確實實的給日軍遭受到重創,於是日軍便自大嵙崁(大溪)增援,沿路放火燒了三峽,大約有1500戶的房舍、多處廟宇,就因為這場大火形成灰燼。而現今的三峽老街,則是當時日本佔領時所重新建造的。



亭仔腳。


我嘗試用別的角度看看這近乎無人的三峽老街。像是低頭看看,或是偷偷看看店的裡面,真的是到處都有驚奇。我隨便轉進一條小巷,出現鄉間都會出現的電線桿,不例外的,上面貼著「耶穌復活,人有希望」的傳教字條。或許三峽就是在不同宗教、文化的磨合下、在不同時間的拉扯下,而蛻成現今的三峽吧。



水溝蓋。



特別的門牌。



棺材店。



小巷。



老牆生命。



午後的閒聊。


離開三峽老街之後,到達本次最想停留的點--三峽祖師廟。不過祖師廟現在是還在建造嗎?感覺還有工程在進行。這邊說一些關於祖師爺的小故事,在我拜訪祖師爺的時候,發現祖師爺的臉是黑的。本來我以為是香火太鼎盛,所以神像的臉才會被燻黑。結果其實並不然,話說古早以前,祖師爺因為和惡鬼鬥法,被煙火連燻七天七夜不死,後來惡鬼終於願意追隨祂。但祖師爺在之後也變成了黑臉模式,算是神像的特色。廟宇很有對稱感,不管是雕刻方面也好、神像的擺置也罷。暮鼓晨鐘、太陽星君和太陰娘娘。遇到每尊神像我都很專心的拜了拜,不過說真的,我發現今天的我還真難得會這麼虔誠(因為平常我拜拜的時候都會分心,囧)。但我發現其實我內心卻一無所求。於是,我緩緩低語的祈禱那在每所廟宇都會出現的八個大字:「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三峽祖師廟。



隨意奉獻。



廟內一景。



廟內一景之二。



裝飾石獅。



暮鼓。



雕刻柱。


出了祖師廟,廟前的廣場有兩棵大榕樹,就幾位老人家和一些中年婦女在那裡坐著聊天。我看到的一份文獻說,李梅樹教授就是因為當時兒時在祖師廟前在老榕樹下嬉戲的記憶無法忘懷,因此著手開始重新建造祖師廟。那,是因為有榕樹才有祖師廟呢?還是有祖師廟後才有榕樹呢?



老榕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