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4月19日
[諾特] 縱走洄瀾(03):1071次列車,海端與萬安聚落
1071次列車。
早晨的空氣特別新鮮,如果懷抱著自由的想像,這味道聞起來將會更加的鮮甜。1071次自強號,七點一分,我在吉安。
吉安車站。這台也是我很想搭的普通車阿!不過因為時間有限所以還是搭自強號 Orz
「花蓮考察」早在昨天就全部結束,但因為我還有一些行程要完成,加上難得來一趟花蓮,匆匆忙忙一天就北返實在是有點浪費車票和時間。於是考察完當天,我決定跟大家在火車站告別,接下來的行程便是自己走馬看花,隨處晃晃。值得一提的是,我找了一間類似救國團的地方入住,結果發現共住的一日室友竟然也是新莊人,於是當晚就整個就聊開了 XD
不過這樣還是沒說明我為什麼要在吉安,而不是在花蓮搭車。
因為,因為阿,我住的地方離花蓮跟離吉安車站差不多遠,在吉安可以晚個五分鐘,然後吉安車站比較小、比較容易到月台,還有--你不覺得1071次火車,在七點一分搭乘有種說不出的剛好嗎?總之我就在吉安了,然後搭上火車就這樣一路到了關山。
關山站。
儘管我在地圖與火車時刻表之間已經演練多次,但是到了關山,真正面臨「花東高速公路」時我還是感到掙扎。到底要用多快的腳程從關山走到海端,然後要花多少時間接著走回池上?在一來一往之間我最後還是問了計程車司機。
「120。」
我在腦海換算了一下,相當於一公里索價20元。
「不能便宜一些嗎?」我問。
「沒辦法了,生意難做。這是最低價了。」
結果我還是上了車。
在車上短暫的聊天(大抵就是景氣差生意難做之類的事)後,我到了海端。但下了車,我發現我還是在關山。
台灣的鄉鎮分界其實蠻詭異的,尤其在東台灣,往往鄉鎮邊界都是以一條大路來劃分。海端鄉鎮中心的對面其實是關山鎮,劃分他們的是台二十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南部橫貫公路。所以這就弔詭了,海端車站是在關山鎮,就跟南澳車站根本不在南澳鄉而在蘇澳鎮一樣的神奇。於是沿著台二十線往關山方向走,可以發現海端鄉公所、海端分駐所、海端郵局、海端國小--海端的一切全部都在右手邊,然後左手邊清一色都是民宅,門牌掛著「關山鎮德高里西莊」。
海端鄉公所。
海端分駐所。在人口比較少的地方不設分局,會設分駐所。
我決定利用一點短暫的時間來拜訪海端車站(其實是個無人站,雖然普通列車有停,但是我認為這小站很久沒人用了),接著我便啟程走回台九線,走上池上大橋。池上大橋跨越東台灣的少數大河--卑南溪的一座橋梁,同時也代表我從關山鎮走到了池上鄉的管轄之中。進入池上鄉,我自東6鄉道右轉進入萬安聚落。
海端車站。不過位於關山鎮。
巡邏簿,不過裡面有壁虎。XDDDD
台二十線上,弓箭造型的橋。
台二十線終點,也是南部橫貫公路的終點。
池上大橋上。
萬安聚落才是這次我要認真研究與拜訪的對象。先前接受到一些或多或少的消息,幾乎全都是來自萬安,包括冠軍米、碾米廠,或是「愛吃飯」。由於我實在太好奇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因此雖然修課同學都選台北近郊來做這份報告,但我卻自願選擇萬安聚落來觀察。不過我本身不是很喜歡直接入侵人家的生活,因此我的角度其實是比較表面且片面的,參考參考就好。
鄉道東六,轉進萬安社區。
萬安給我(一個外地人)的感覺是美麗的。不僅是大地美麗,人也十分的和善。像是當我走在田間的柏油路,當地居民看到像我這樣的陌生人也會點頭示意。我在農地繞了一會看到一些蠻有趣的事情,像是我看到社區公約(包括狗不能放出來咬人之類的)或是農田前面的「宣告」(寫這是誰種的、多大面積還有連絡電話),這都是以往我在台灣沒看過的東西。有了基本的觀察後,我決定到稻米原鄉館來快速的了解萬安的背景。這裡順帶一提,稻米原鄉館原本是一間肥料的堆放庫,後來因為改建成展覽館與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的工作地,也算是閒置空間再利用。
稻米原鄉館。
「這片田是我的!」有趣的宣告牌。
萬安景觀一景。
萬安社區的經典照片之一,大家來這邊幾乎都會照這個。
農忙。
萬安其實認真來說可以分成三個區域,即中庄 (樹林仔)、魏厝、龍仔尾,而樹林仔是最早發展的地區。當地產業有三,分別為稻、磚窯還有桑蠶。目前主要的產業為稻米,桑蠶業已經極度萎縮,而磚窯現階段則是比較偏向觀光。我這次比較關注的是稻米與農田這方面,因此主要是在蒐集這方面的資料。社區發展協會的人有聊到萬安社區其實還蠻團結一心的,這年頭一堆人喜歡在農田中間蓋名為農舍的「別墅」,不過當房舍一蓋下去,不僅會造成農地碎裂也破壞了良田。先前有人打算在自己的中間蓋房子,但因為牽電線,會破壞景觀,於是這件事情就被村民反對而作罷。
另外還有一件很弔詭的事情。或許大家都聽過位於同是冠軍米的無米樂(台南後壁鄉),自從紀錄片一拍之後湧入大量的人潮,隨後政府各單位開始以「補助」之名大量投錢到這個地方。以水保局來說,後壁鄉被投了將近1100多萬元的經費,但這對於農村來說太多了,於是多餘的錢只好拿來亂蓋一些無關緊要的社區裝置。相對於萬安社區,社區比較善於利用這些錢以及拒絕,在水保局申請約200萬元不到的經費來改善農村。雖然金費差距之大,但卻造成了兩地完全不同的結果。無米樂社區農民年收入13萬,冠軍米收入40萬,萬安地區農民年收入18萬,冠軍米年收入60萬。
農民要的是什麼?我想其實就是讓農作物更有價值。政府對於台灣農民其實相當不友善,這點光是以水的取用來說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指示牌。
對於萬安地區我大致有了基礎的認識,於是待了一個上午之後我便啟程走回池上車站準備北返。不過大約走了百公尺餘,有個騎檔車的農民阿伯問我怎麼會用在這邊走路,接著便自願說要載我到車站--當下除了感謝之外,這真是再次應證萬安不僅僅是自然和諧,連人心都展現出純樸與和善的一面。
往池上方向。遠方一排白色房子就是池上鄉鎮中心,也是台九線位置。
--
本次軌跡紀錄
縱走洄瀾(Day2)
--
本文為「縱走洄瀾」系列文章:01、02、03、04、後、A、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