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8月18日
[小札] 移動的國土.外傘頂洲
外傘頂洲的第一印象:蒼茫與孤寂。
外傘頂洲,是台灣沿海中最大也最完整的沙洲,同時也是台灣島及其附屬群島的極西之地。然而因興建攔砂壩、水庫、六輕填海造陸、沿岸港口擴大興建等原因,使得這座沙洲開始向南偏移並且縮小。倘若無所作為,部份學者推估外傘頂洲將會在這個世紀消失。因此,今日的外傘頂洲亦有「移動的國土」或「消失的國土」之稱。
這次拜訪外傘頂洲,一樣是跟著青輔會的遊學/壯遊台灣而來。先前運用青輔會的這個管道參加了霧台、雪山、玉山活動,每一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其中最讓我驚奇的莫過於活動中每每會引進一些新的概念或是當地居民的想法,這常讓我重新思考一些問題,相當有意思。
回到外傘頂洲本身。在前幾段有稍微提到外傘頂洲縮小的問題,根據一些文獻描述,清治時期的外傘頂洲宛如遺世獨立的小島國,當時的外傘頂洲地下有淡水可以取用,甚至還有一條街,這讓沙洲上的「島民」可以自我生活一陣子無虞。不過對照今日,沙洲面積縮小、淡水消失,外傘頂洲上的人民面臨到基本的生活問題而陸續遷移,頗有一種桑田變滄海之感。
外傘頂洲除了有消失的問題之外,「南移」本身也是個問題。外傘頂洲在資料文獻上原本是座落在雲林外海的沙洲,不過因河沙的補給變少,加上海流、港口興建等人為因素,整座外傘頂洲已經南移並且尷尬的壓在雲林、嘉義的外海縣界之上。為此,雲嘉兩縣曾互相較勁,甚至上演爭奪戰。雲林縣為了宣示主權,派相關單位到外傘頂洲唯一的竹篙寮釘了一張雲林縣口湖鄉門牌。嘉義縣方面則是以「生態調查」或是「國土變遷」等學術探查角度多次登上沙洲。不過很有趣的現象是,現階段要登上外傘頂洲多從嘉義東石出港,因此就算是雲林縣政府要抵達這塊淨土,大多也是採用此一「借道」的方式前往。
東石漁人碼頭。
我們此行就由位於嘉義縣東石鄉的東石漁人碼頭開始。和北台灣、東台灣所見的船隻不同,東石港的船隻大多是平底船,並多以近海採蚵作業為主。因為有外傘頂洲的保護,這裡風小浪穩,很適合養殖牡蠣,因此東石一帶也逐漸成為台灣牡蠣的主要輸出地之一。站在漁人碼頭較高的地點眺望,在海港附近就能發現相當多的蚵棚。在港口外圍可以發現到外傘頂洲的遊客不少,碼頭也可以看見一艘艘滿載遊客的觀光平底船陸續靠岸。我們登上觀光平底船後,就一路搖搖晃晃地前往外傘頂洲。
東石港一景,是個以平底船為主的漁港。
離港不遠處的蚵棚。
本次搭的觀光平底船。
內部一景。最後還在船中吃飯,人真的沒有極限...
從平底船下船是很特別的經驗,因為擔心靠太近會擱淺,船會停在離岸稍遠的地方,此時眾人必須要涉水一段才會抵達這片無垠沙洲。只見大家看準浪頭下水,碰到底之後沒命似的往沙洲方向樂奔,竟也構成相當有趣的畫面。另外,平底船的定錨的方式也很特別,就直接將固定物整個沒入沙洲即可,跟一般行駛於岩岸的船很不同。
定錨,其實就是卡在沙洲內。
塭港堆燈塔,當地人戲稱東京鐵塔。
天地一片蒼茫...
上岸時間有限,加上這次主要的目的是要拜訪外傘頂洲唯一的一戶人家,於是眾人遂沿海岸漫行。以前我常聽到別人說「住海邊管很大」但不知其義,然而走在這片廣大沙洲之中,很容易讓人了解這句話的意涵。一望無際,沙、海、天空構成無窮的畫面,頗讓人想唱一句「你就真的像塵埃消失在風裡......」(誤)。要不是有海的指引、沙丘的引導,走在縹緲天地之間還挺容易迷失的。
沿海而行。
偶像採蚵!
水痕。
螃蟹的傑作。
淡水的缺少,使得沙洲幾乎是寸草不生。
廢棄蚵棚就這樣被打上了寂寞沙洲。
另一景是滿沙灘的垃圾,由台灣漂流至此。
僅存的一戶人家。
慢慢的走到雲林縣口湖鄉蚶寮126之201號門前,這裡便是現今外傘頂洲僅剩的一戶人家。四處看看之後,發現這戶人家的外觀是由一座竹篙寮所構成的,並不是一般常見的磚瓦屋舍。好奇地了解一下生活起居後,一方面是很訝異人的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一方面也是很擔心颱風、寒害來時這戶人家該如何自處。
竹篙寮後方。
屋內一景。
台灣海峽。
回望竹篙寮。天空、沙洲與人。
離開竹篙寮再往前行一段又出現了海,這片灰暗的海域正是台灣海峽。至此,外傘頂洲之行也到了盡頭。這裡是台灣島與附屬島嶼的最西端,也是桑田變滄海的最佳實例。外傘頂洲就像一把傘,世世代代守護雲林、嘉義沿海,倘若這把保護傘消失,台灣的近海漁業、國土保育工作只會更加嚴苛。衷心期盼沙洲永不消失,更希望在有朝一日沙洲不再漂流,繼續守護廣大的雲嘉沿海的善良子民。
太陽西下,日復一日的船舟與漁人。
--
本次軌跡紀錄
移動的國土.外傘頂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