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4月2日
[小札] 《跨國灰姑娘》讀後心得
多福天主堂。
我想故事要從那次圓山考察說起。
大三上我自不量力修了一門名為文化地理的課程。以一個理科背景的學生來說,這門課起初出現的「地景」、「符碼」、「他者」、「XX化」都讓我頭疼不已。為了避免一次定生死的期末報告出了差池,我主動和熟悉人文領域的學長姐同組,並藉由田野調查在後面孜孜矻矻的學習研究方法。僅管距離現今已一年多,我還記得那天調查完圓山附近之後,學長和我沿著中山北路三段一路南行,只是,我從沒意料到原來台北有那樣的街景。
「我帶你去看一個特殊的地景」我記得學長是這樣說的。在星期天的上午,我們往南越過民族東西路,那些泰文、以及我認不出來的文字開始取代了中文,聽言語、觀外貌,街上的人們大多是東南亞的移工。他們三五成群,有些在聊天,而有些在商店前排隊。在一片東南亞的氛圍之下,當下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外國人,而這樣的情形要一直持續到下個大路口,我才能感覺自己已經正式的「出境」。之後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這裡會是外籍移工的聚集點?雖然當時學長有向我說明是因為這間多福天主堂座落於此,但當下我還是有許多疑問。
閱讀完《跨國灰姑娘》一書之後我突然豁然開朗。除了解答台北眾多教堂,為何是多福教堂雀屏中選之外,同時更回答了那群「去中山拜拜」的人是誰。以往,我把外籍移工視為是一個均質的群體,然而在作者詳細的敘述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外籍移工是可以分成相當多的類群。本書先簡單的點明外籍人士和外籍移工的差異,前者為何會受到國人歡迎,而後者為何會被國人誤解甚至歧視。之後鎖定對象──因為移工來自各個國家,作者則開始闡述菲律賓以及印尼的女性移工們的故事。
一切從台、菲、印如何建立遷移的路線開始,首先談到勞力輸出國怎麼塑造這些至海外的「移工英雄」,而勞力輸入國(台灣)的主流媒體和游走於兩者之間的仲介公司如何形塑這些外籍移工(包括階級以及種族化)。接著,作者說明資方女性和勞方女性的矛盾關係,像是資方女性如何守護自己的母職,而勞方女性如何在異國用自己的方式盡母親天責。最後以前後台的方式說明雇主和外籍移工如何協商出社會距離,並且重構那些公、私領域的界線。
我很讚賞作者溫柔且理性的筆觸,這使得閱讀變得容易且無損於內文的價值。對於勞方不是一味的施以同情,對於資方也不是大力撻伐。不是為了保持表象中立而平衡報導,而是盡可能的分析每一種可能。在字裡行間,在舉例之中,都能夠感受到紙張底下那份更深層的關懷。
於是不久之後,我再度踏上中山北路三段。由於非假日的關係,走在這樣的大街讓人覺得略為冷清。儘管當時商店招牌依舊,教堂仍安然佇立,但那些外籍移工卻不像那天擠滿整個騎樓。看著對街櫛比鱗次的婚紗店,以及車水馬龍的中山北路,我忽然覺得這城市被名為道路的河川刻畫出了許多孤島。這些異國的文字鮮少跨越河流到對岸,她們始終在教堂這一側的島恣意漫舞。上次假日聚集與此的灰姑娘到哪了?我這回心知肚明。
或許國人與外籍移工之間,現階段真的就像眼前的中山北路一樣,不管當政者如何的忽視或是如何企圖掩飾太平,在面對面的兩座島之間永遠是那麼樣的涇渭分明。
--
本文亦發表至苦勞網:另一座島的地景—《跨國灰姑娘》讀後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